建构地域化的环境设计学科教育的教学体系,我们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2-12-29浏览次数:0

2012年对于艺术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环境设计脱离了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方向,已经成为环境设计二级学科。这对于我们环境设计专业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新开始。

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设立,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成立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最初的专业名称是“室内装饰”、“室内设计”等名称。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7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最早将“室内设计专业”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注意大的环境概念,教学范围从室内走向了室外。1998年“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家学科目录中调整为设计艺术学目录里面的三级学科。在2011年,艺术学终于正式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今年,在国家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中,“环境设计”的称谓正式列入专业目录。成为设计学下属的二级学科。环境设计,以优化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关系的设计,具有环境体验的审美特征,尊重自然与人文历史,以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进行的微观综合性设计。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构建环境教育体系,是教育业内的重要课题。2012年12月13-16日,我校必赢集团bwin环境设计专业陈琳老师应邀参加了2012年第十届中国高等学校环境设计学年奖,此活动每年一次,由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组委会主办,在华南理工大学承办,旨在不断提升中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水平。

本次论坛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镜堂院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郑曙旸教授,广州美院赵健教授等众多知名学者做了相关的设计和设计教育讲座,同时还邀请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环境设计教师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业界精英在本次论坛中展开了深入交流。

何静堂院士设计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长春烈士陵园、钱学森图书馆等等国家级项目,在设计中非常强调“建筑、雕塑与城市环境的整体观。”在交流中,何静堂院士提出:同时他还希望,我们在设计中和教学中,能够从地域角度入手,来探寻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这种思考模式,正是我们环境设计目前的发展方向,就是“地域化设计与教学”。

广州美院赵健教授,也发表了自己对设计教育的见解。目前的设计趋势不再是仅仅关注非常大型的、宏观的设计项目,而是从当下的细节入手,他谈到了世博会各国的场馆设计,

 赵健教授在谈设计教育

其中我们不常注意的细节。包括法国馆设计中队输送和消解人流的设计,这一点是许多场馆没有考虑到的。荷兰馆设计成为世博会唯一一个不需要空调的,不需要工作人员看护的场馆。因为它是一个露天的街道式空间,展品通过窗口来参观。这恰恰契合了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赵健教授还提出:“设计教育要走下高速公路,开始寻找与他人不同的路”。设计院校现在有百年老店,有50年、20年、10年甚至像我们一样才5年时间,所以不同的院校要找寻自己的长处。但是在找寻的路上,无论是工科下的环境设计还是艺术学下的环境设计,都要重新注重手头表达基础,这是脱离电脑的手头表达。包括:一维设计(文字设计),二维设计+数码相机(能够用图片与文字来讲明白设计),三维设计(工作模型),四维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媒体软件来表达上述的设计思想)。他还专门提到了毕业创作,殷切的希望学校能够建立长远的题材规划,同时在毕业设计中按照设计运作方式来控制,包括场地、时间、经费、以及他人的需求。

在会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郑曙旸教授谈到:“现在设计教学类教科书还没有标准教材,环境设计学课程还在不断的完善和改革当中,我们还需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环境设计学科教育教学体系。”郑教授还强调了学生的实践重要性,促进教学实践与学术交流也正是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的宗旨,鼓励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设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郑曙旸教授与陈琳老师亲切交谈后合影

本次年会组织还有建筑分论坛、室内分论坛、景观设计分论坛,同时也组织专家、学者共同实地考察西关大屋、东濠涌景观设计、花城广场等实际项目。极大的提高了院校之间的交流。

会后陈琳老师还与华南安理工大学、广州美院、北京工商大学、南通大学、郑州经贸管理学院、天津大学等院校建筑学院和环境设计学院建立了友好互助关系。本次广州开会考察对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也是一个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新思考专业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对地域化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一步我们专业计划进一步打造国际化教学团队,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重点强化热带休闲建筑空间设计和展示设计。将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打造成具有热带地域特色的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