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往西是昌江黎族自治县,这里是美孚方言的黎族地区,县政府驻石碌镇。考察组的同学们是在万家灯火时分进入县城的,一条宽阔的大道横贯东西,街道两边高楼林立,能够很明显地体会出这是一座经济正在快速崛起的城镇。然而,在霓虹闪烁掩映之下,昌江又是一座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古县城。昌江古称自来,石碌镇再往西至昌化镇附近,有一座昌化古城,西汉元封元年,在海南置珠崖、儋耳郡,自来县属儋耳郡地,县治就设在今天的昌化古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自来县易名为昌化,民国时期才改名这今天的昌江。据说,昌化古城还遗存着环城古墙、沟壕、宋代宰相赵鼎寇墓、治平寺碑、南门园墓群、峻灵五庙遗址等。但我们这次的考察计划是往东南霸王岭方向行进,因那里有一个叫王下乡洪水村的地方,据说,至今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船形屋建筑。
当地文体局的干部耐心地向我们介绍情况,如果下雨就不要往山里去了,一方面怕泥石流,另外,视线不好也看不到霸王岭的雄壮气势。然而,清晨当我们将要动身之前,天空一直是暧昧地阴沉着脸,既不下雨也不出太阳。我们还是决定往山里去。
路面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一直都是水泥路,但进入霸王岭之后,就是崎岖、蜿蜒、狭窄、陡峭的山道。偶然与对面驶来的拖拉机相遇,只能将车停下、大半部分让到路面以外,小心翼翼地行驶过去。雨,还是无情地从凝重的云层里倾泄着,雨雾将同学们紧紧地裹在车厢里,只有前面弯延曲崎的路,其它什么也看不见。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眼前豁然一片村落,终于到了期盼已久的王下乡了。
就在停车问路的当口,眼前出现一个脸上刺着蓝黑色面纹的黎族阿婆,让大家感到意外,也格外惊喜。同学们对黎族妇女纹身的说法早有耳闻,之前,只是在槟榔谷的“黎族纹身馆”看到过几个黎族纹身的老人。此刻,在这偏避的黎家村寨,头顶是大雨初霁的纯净天空,路边的捻尾草在雨季的狂风中瑟瑟颤动,一位纹身的黎族阿婆竟然擦肩而过,着实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恍若隔世的震撼感受……
黎族妇女纹身是自古的习俗,传统中叫开面。是沿袭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母权制的产物,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结晶。或许,在我们看来,在皮肤上刺纹身是件十分痛苦的事,黎族妇女却把它看作是件神圣而纯洁的行为。在她们的传统意识中,如果生时不在身体上纹上特定的记号,则死后认祖无法遍观尽袒。传统的黎族仪典中,纹身仪式十分庄重,需要选择秋天吉日方能举行,由村中的主文婆在女孩儿的娘家主持。主文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由她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再用龙眼树叶煮成的水为女孩擦洗身体,以防感染。刺好后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岁月也洗不尽渗入皮肤的纹身图案。
稍事休整,考察小组继续寻找洪水村。在碎石突兀、灌木丛生的弯道前行,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样黎家村落,心里几番期许,也有多少茫然。几经周折,当汽车沿着一段极为陡峻的山坡缓慢下滑的时候,视线左侧前方的山坳里忽然呈现出一大片船形茅草屋。灰黄的屋顶、幽黑的土墙,像一片枯败的叶子飘浮在雾气沉沉的绿岭之间。车厢里沉寂了许久的同学们顷刻间兴致大发,满足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
洪水村原名红水村,它源于村前那条汩汩而过的红水河。每到雨季来临,河水就呈现红褐色,好像山洪暴发一般,时间久了,人们便称其为洪水村。与五指山水满乡的初保村一样,洪水村的茅草物是属于典型船形屋的建筑,但其构造打破了干栏式建筑人畜分层而居的格局,是完全落地式的构筑方式,在屋子的前面另建一座无窗的茅草屋,专为堆放杂物或伺养生畜之用。这比初保村的船形屋在建造结构上更进了一步。建造材料则主要采用草和泥土混合而成,门窗的地方用木头加固,在窗内或者外面再挂一块用竹子编的席子作为遮蔽档雨之用。屋顶的结构也采用穿梁结构,竹竿与竹竿之间都是用藤条捆绑的。可见,洪水村的茅草屋是船形屋中结构较为现代的一种,也是船形屋发展历史中较为后期的建筑。村口的哑巴阿叔一直打热情地比划着,友好地与大家打着招呼,经其他村民的好心翻译才终于明白,原来他是要带大家去他们新盖的楼房参观。同学们随他走出大约500m的地方,远远看见一座砖砌的二层小楼以极其现代的身姿伫立在宽厚红河水的岸边,望着远处的满目苍郁,心里说不出是何滋味?眼前的哑巴阿叔倒是面露自豪和憨实的微笑。
村口的哑巴阿叔一直打热情地比划着,友好地与大家打着招呼,经其他村民的好心翻译才终于明白,原来他是要带大家去他们新盖的楼房参观。同学们随他走出大约500m的地方,远远看见一座砖砌的二层小楼以极其现代的身姿伫立在宽厚红河水的岸边,望着远处的满目苍郁,心里说不出是何滋味?眼前的哑巴阿叔倒是面露自豪和憨实的微笑。
现代文明的渴望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这远乡僻壤的椰树林中形成了最为鲜明的心理对峙!当人们在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这方安静的令人心动的土地,却在渴求和仰慕着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这种心理和物质上的抗衡也许为时不会太久,文明与传统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达成和解。希望,这种结局不再是以单纯的文明替换传统的方式终结,不要再让传统文化无声无息地消逝在无边的大山深处。
雨,下得越来越大。考察小组离开了洪水村。愿红水河记住这片椰树林下茅草屋的清晨和晚霞,也记住,我们,曾经来过……
后记:
艺术分院学生利用暑假实践活动以五指山为中心,完成了保亭、琼中、白沙、昌江、乐东等黎族、苗族地区的民俗考察,行程2000多公里,并对几个民俗特征较为集中的村落进行了重点考察。
此次考察使同学们对海南岛内黎族形成的历史及聚落分布概况有了全面性的了解。对黎族文化遗存的物质及非物质形态有了粗略的认识。通过认识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赛方言等几种黎族方言的分类方法,梳理不同方言地区所显示的民居建筑、服装服饰、民俗民风的差异和特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黎族文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所遗憾的是,由于事先对黎族资料信息准备不够充分,有些较为集中反映黎族民俗特点的地区并未列入考察行程的计划中,好在,我们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黎族文化离我们不远。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相关考察活动中来。
(供稿:杨丹 编辑:宋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