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感受海南民俗文化——艺术分院学生暑期社会调研记实之三

发布时间:2011-07-27浏览次数:0

“白沙起义纪念碑坐落在琼中红毛镇东坡的番响岭上,后依德伦山,面朝黎母岭。在考察小组同学从琼中行往白沙黎族自治县的途中,一座白色的纪念碑肃穆地矗立蓝天白云、群山翠岭掩映之中,驻车,徐徐向纪念园走去。


纪念园是为了纪念1943年黎族首领王国兴、王玉锦领导的白沙黎、苗族人民武装起义而建的。整体布局由正面的纪念碑、左侧的浮雕及后面的陈列馆三部分组成,纪念碑用花岗岩、水泥砌成,正面镌刻着“白沙起义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纪念碑简介描述了这样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占海南岛。当时琼崖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抵抗无力,溃退入五指山区,对黎族、苗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当地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因此,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发动了“白沙起义”,为琼崖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同学们还参观了起义陈列馆,馆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指着图片向周围的人们深情地讲述着当年起义的经过,岁月雕琢的脸庞上无法掩住对逝去战友的无限怀念和追思。


  

离开纪念园,同学们继续往白沙方向行进,英烈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的情绪,不知是谁在轻轻地唱起:“万泉河水,清又清……”,歌声随清风飞扬,在每个人的心头回荡。

下一站,是番道村。番道村是革命老区的村子,位于琼中什运乡的西面,与其它的黎族村庄一样,依山傍水、宁静祥和。村口,依然有一棵参天的古树,老人们说,他们小的时候这树就像现在这么老,乡村的孩子们都是坐在老树下听爷爷讲村史故事长大的,故事中一定有着无数的悲欢离合。当年的孩童如今也成了老人,他们亲眼目睹着自已家乡的变化。

走进村子,布局井然有序,牛有栏、猪有圈、鸡有舍,路边的树上结满了芒果、粉蕉、椰子、槟榔,好一派文明生态村景象。织女王月梅,一边编织着手中的黎锦,一边介绍本地黎锦的图案、用色、款式、技法特点;一位黎族阿婆带大家去看她家养殖的蚕和“七彩山鸡”;正忙着藤编的阿公,放下手中的活计,忙里偷闲地跟同学聊上几句。告别时,村长王春兰热情的邀我们常来做客:“将来,这里会更好!”。说这话时,村长的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自信、满足和憧憬。


 


进入了白沙黎族自治县也就是进入属于黎族的润方言地区,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陨石坑,考察小组的同学在进入县政府所在地牙叉镇之前,先往北拐道白沙农场方向,一望无际的清绿铺满了视野,这里是白沙绿茶的故乡,成片的茶叶树在艳阳下更显得绿意盎然。据说几十万年前的一块陨石从天而降,带来了眼前的一片肥壤沃土,陨石坑附近的土质成份以地壳深层的紫色砂页岩元素为主,在峨剑岭的山脚下,我们来到一个叫番伦村的地方,村道和土屋都能明显看出紫红色的土质特征,植物也长的格外茂盛。由于土质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造就了白沙绿茶的清香甘醇。正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茶。




费尽周折,陨石坑还是找不到,原来直径几公里的陨石撞击地表的痕迹也只有在卫星上才能看出来。同学们苦心寻找的陨石坑,其实就在自已走过的路上。在白沙茶厂喝上一杯白沙绿茶,品味这天外来客的恩惠,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在白沙县城,考察组的同学们走访了黎族织锦双面绣传人符秀英。符大姐是个性情爽朗的人,身着一套传统黎族服装把大家迎进家门,拿出她祖辈们以及她自已编织的黎锦给同学们参观。织布成锦,传统的黎锦是在山上采集一种叫“火索麻”植物,经过捻团、煮沸、漂洗、晾晒之后制成纺线,再用乌黑树皮、黄姜、蓝腚草等植物将纺线进行染色,然后才纺纱或纺麻。一般来说,黎锦的颜色以深兰色为底色,其它纺线颜色不会超过四种,黑色,庄重,驱邪避妖;红色,尊严、权贵;黄色,象征男性健美;绿色,代表生命和纯洁。黎族图案的构图,一般是由母体图案和子体图案组成,通常母体图案占幅的中心位置,子体图案陪衬和谐,主次分明、结构谨密。母体图案一般是以人纹为主,动植物纹样是在子体图案中,即黎锦图案在构图方面具有重人轻物的特点,这是对祖先崇拜的体现。正是,“灿若云霞,色自天然”。双面绣是黎锦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纺织针法,从正面一针下去不用再返回来,而且正反两面刺出的图案完全一样。


 

黎族织锦的每一个选材、用色、图形都缘于某种说法,每一种说法都和平常日子有关,几千年来,黎族人就是把日子穿在身上,在生活中实现传承,也在传承中平静地生活。符大姐就是把美好日子穿在身上的无数个黎族姐妹中的一个。

傍晚,符大姐站在路边挥手向我们道别,愿她的日子如这黎锦一样在平静与朴素中彰显自然的绚丽。




(文/杨丹  图/黄凌  编辑/宋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