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感受海南民俗文化——艺术分院学生暑期社会调研纪实之一

发布时间:2011-07-18浏览次数:0

7月11日,由艺术分院团委经心组织和策划的学生暑期社会调研活动正式启程。此次社会调研的主题是“感受海南民俗文化”,目的是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大山、田野、乡间,走近海南少数民族世居的苗村、黎寨,亲眼目睹他们的生态环境,亲身体验隐匿在山林溪间的民风民俗,既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海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特质,更好地树立复兴中华文化的理想;同时,在采风中民俗资料的收集也将成为未来专业学习的素材和艺术设计资源。

调研小组由艺术分院徐忠涛、彭瑞金、张振龙、黄凌、吴镜彬、王文洒、李咪七位同学组成,上午九点,在杨丹、宋琪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出发。同学们怀着几分兴奋也揣着几许不安踏上征途,这是一次充满着无数期待的远行……


 

汽车在青山绿水间一路前行,调研小组来到了此次考察的第一站——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保城镇。这是一座地处五指山南麓安静、祥和的小镇,保亭河、什玲河在小镇边静静地流淌,七仙岭在远方云雾缭绕,招示着来自于热带雨林原始、神密的自然力量。在县民俗博物馆同学们看到了当地黎族、苗族原生态文化遗存的图片和器物,有树皮布、黎族织锦、钻木取火的工具、竹木“编织蒌”和黎家祖传的“蒸酒器”等等。其中,树皮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皮布以取自一种俗称“见血封喉”的树材为原材料,将树皮剥下来后,通过搓洗、拍打、晾晒、缝制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质地柔软的无纺布,它是黎族先民在早期生活中遮羞、暖体以及防身的材料,它的出现比披树叶、穿兽皮无疑更前进了一大步,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黎族先民穿着从无纺到有纺的演进过程。这里陈列的每一样器物都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让同学们惊叹和感悟。


在保亭,同学们还走访了加茂镇毛林村,那里的人们仍然过着与当代都市生活竭然迥异的生活,村口的一棵老树在徐风中微微颤抖,抱守着古朴、也坚守着宁静。在离开保亭之前,同学们来到七仙广场,这是一处充满了浓郁的黎苗风情的开放式广场,采用现代造景手法表现的黎苗风格的建筑群使广场显得独特和奇异,一座座黎苗族图腾更为广场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中午时分,同学们悄然地离开,为小镇留下一份深深地祝福。




逶迤弯曲的盘山公路将调研小组的同学带进了大山的更深处,满眼的苍翠、满心的湿润,空气中抓一把都是绿色。行程的下一站目标是五指山市。五指山市原名为通什,属杞方言黎族地区,这里曾经是海南黎、苗族自治州首府,是海南少数民族文、教、卫的中心,2001年更名为五指山市。在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刘鸿刚主任的引领下,同学参观了研究所的“民族文化展示厅”,随着刘主任的细心讲解,同学们对海南黎族文化的概况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汉以前就从两广地区陆续来到海南岛定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沿用至今。海南黎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不同的居住地域,又形成了哈、杞、润、美孚、赛等五个方言。对于没有书面文字的民族文化研究,只能从其方言入手。不同方言又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地域特质,“黎锦”是黎族文化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化载体。“黎锦”的工艺、图腾符号、色彩便成了黎族文化、原始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民俗的记录。黎族的社会历史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和积淀才形成了今天的文化传承,它根植于黎人生产生活中,凝聚着黎人智慧的结晶。


 

夕阳西下的时候,同学们走进了一个叫冲山镇的织绣村,那里有一个叫“酒娘”的黎族阿婶办的“黎锦”手授培训班,有许多邻村的妇女席地而坐,在学习最传统的“黎锦”织造技法。踞腰织机是黎族最原始的纺织方法:先把棉花或木棉花一丝丝地捻接成线,然后用一小竹条捆卷着,要卷纱时,放在腿上一搓,卷纱竹枝在空中旋转,逐渐把纱卷成绽,然后再一根根地编织成布,挑针、引线,劳动强度极大。这种古老的“黎锦”编织方法过去往往是自家母女口口相授。在纺织技术已经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这么多的黎族妇女不怕劳累,一分一寸一米地学习,可见,在她们内心深处对本民族传统的偏爱。有个14岁的小阿妹,据说是在黎族三月三织锦大赛上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她埋头织着,偶尔抬头看一看窗外,眼神中闪着朴实和清纯。是的,她们编织的不仅是黎锦,更是编织出对生活、对生命、对未来的无限期盼和热望……

清、静、恬、雅,五指山市真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愿走的地方。


(文/杨丹  图/黄凌  编辑/方超)